PatrickStar 最近几天,大家都在聊“仙女座算法”。最新的说法是——Meta 会在 2025 年 10 月全面推完全球账户。但其实,在我印象里,去年 12 月国外就已经开始讨论这玩意儿了。真正明显是在今年的 4 月和 7 月。 它的核心逻辑,其实很朴素:把复杂的广告结构(TOF-MOF-BOF-RTG)简化成极致的两条线: A系列——测试素材|B系列——扩量 架构长这样👇 测试广告系列:1广告系列 → n个广告组(原始受众通投)→ 5-8条素材(再多预算不均) 扩量广告系列:1广告系列 → n个广告组(原始受众通投)→ 5-8条素材 说白了,Meta希望广告主别再“人工干预”,而是“喂干净的数据”,让算法自己去学。广告系列越少越好,让算法集中学习。 我的实测背景:此次测试消耗7200美金,我的广告账户总消耗接近 70万美金,月GMV 稳定在 80万美金左右。这次实验从 9月6日开始,到10月15日结束。可以说,我是“真金白银”去跑出来的结论。 广告设置 第一阶段:试水期(9.6 - 9.15) 刚开始我想看算法到底有多“智能”, 所以直接上了扩量思路——拿了过去 1 个半月表现最好的 16 条素材开跑。 架构是: 1-2个广告组(1个通投 + 1个出单词受众)→ 16条素材(后面发现太多了,预算分配不均,缩到5-8条)。预算:200美金/天。 一开始学习期拉得很长,数据也不稳,但4天后突然迎来了一个“小爆发”。 那一刻我开始相信——算法真在“自己找人”。不过也有奇怪的现象:有些单拉表现很好的素材,在这里完全没动静。于是我留下 5-8 条既消耗又能出单的广告。 到 9月15 日,通投(Board Targeting-Manual)出单 9 单,出单词受众 8 单。 我判断算法已经稳定,于是进入第二阶段。 第二阶段:加速期(9.15 - 10.1) 我开始复制通投广告组,加预算、测新素材。 但有趣的是——新组很多预算分不到 10 美金就被“算法嫌弃”了。 于是果断关掉。期间虽然出单词受众还能跑,但 ROAS 一直不如通投。 我也经历了一个心态转折:从质疑算法 → 相信算法 → 拥抱算法。 这是预算加减的操作记录 这里插个我当时观察到的有意思现象: YouTube 上的 Ben Heath 说,现在 Meta 已经在后台自动帮你完成整个漏斗(TOF-MOF-BOF-RTG)。算法会根据素材表现自动决定——哪些素材负责拉新,哪些做转化,哪些做再营销。对该博主原视频感兴趣可以找我要原视频链接具体的数据 我发现确实有类似情况: 部分广告超过了我设定的极限 CPA,但系统依然在投,说明算法在把它当 TOF 用。所以我没去动它。 截至 10 月初,这轮广告总共出了 43单,ROAS 7.08。可以说是个非常成功的阶段。 第三阶段:退场期(10.1 - 10.15) 10月初问题开始暴露:素材迭代不上,ROI 一路下滑。整站业绩开始掉,预算也吃紧。我不是不信算法,而是“喂不动”了。在反复波动几天后,我决定关闭这轮测试。 虽然我的测试关闭了但是我认为这是个成功的测试——48次购物,6.52的ROAS,150的CPA,附上具体的数据 我的结论(请务必记住) 仙女座算法确实强,但有前提——你得有 内容产出能力 + 稳定预算。 这套架构的扩量预算一般要在 4k-7k/天 起步。如果你内容弱、预算有限、还没稳定出单,请你暂时无视仙女座架构,那是中后期打法。 对普通团队来说,前期还是要靠定向为主,通投为辅。当你能稳定产出内容、稳定拿到数据,再去“拥抱算法”。仙女座算法不是救命稻草,它只是放大镜。 你喂进去什么,它就放大什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