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关于选品的一些思考:概率、策略与实操
我一直觉得选品这件事,本质上就是一个概率问题。
我们永远不知道搜索引擎真正喜欢什么样的产品,也很难准确揣测用户的心意。现在所做的所有操作,不过是为了提高最后成功的几率。
一、选品的「无心插柳」现象
在实际操作中你会发现:
- 有时候随便上传的一些产品,反而关键词出得很好、排名不错,自然搜索流量和转化率也随之提升。
- 而那些精心准备、认真打磨文案的产品,上传后却表现不佳,令人遗憾。
这就像“无心插柳柳成荫”——选品确实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。
二、朋友的“诉苦”与我的感受
今天上午有朋友跟我“诉苦”说:
自己认真做的网站,关键词几乎没出词,自然搜索流量也很少。
说实话,遇到这种问题,我也短时间内难以帮他解决。毕竟我不了解他:
- 前期的关键词调研做得怎么样?
- 站内的埋词是否合理?
- 内链、外链部署是否到位?
这些都非常关键。
三、我的选品策略
虽然不能帮朋友全面诊断,但我可以分享一下我自己选品时的一套思路,用一句话总结就是:
以下以“yoga pants”为例,展示我的流程:
1. 收集关键词变体
- 将“yoga pants”所有变体关键词(如
high waisted yoga pants
、yoga leggings
等)整理出来。
- 一个个放到搜索引擎中搜索,查看前三页的所有结果。
- 排除平台类网站、重复网站,只保留独立站。
2. 分析竞争对手网站
- 对每个站的 Top Page 进行分析:
→ 哪些页面带来了大部分流量?
→ 这些页面在内容结构、视觉呈现、转化设计上有哪些共同点?
- 将这些信息整理、归纳,形成一份参考模板。
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建站之前就有一个整体框架,大致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优化。
3. 上线并测试
- 进行网站内容布局并上线,推送 Google 收录。
- 如果是 C 端站点,会配合CPC 广告做快速验证。
→ 观察落地页转化情况
→ 做 AB 测试并调整落地页设计
4. 观察 & 放弃机制
- 如果搜索引擎表现不好,就慢慢等待沙盒期过去。
- 如果沙盒期过后流量依然不理想,我就果断放弃,不花精力去“拯救”一个潜力不大的站点。
5. 放大成熟模型
- 一旦某个站点表现数据稳定,说明这个品类有潜力。
- 就会快速起站、批量放大,同类产品复制十几个站点,全套打法一致。
这样一来,我可以在搜索引擎的前几页中占据多个位置,垄断一部分流量。
例如我们年中做的一个品类,表现非常好,于是迅速布局十几个站,效果也很不错。
四、最后总结
选品确实因人而异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策略。但无论你采取哪种方法,最重要的是实操和复盘。只有不断尝试,不断调整,才能慢慢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径。